荷苞嶼生態園區      

◎ 基本資料
一期園區於94年6月開工,94年12月設置完成;二期園區則於97年10月開工,98年6月設置完成,並於98年6月6日舉辦啟用典禮。園區總用地面積為5.4公頃,濕地處理面積佔2.42公頃。

◎ 單元流程敘述
採表面流式人工濕地(FWS)設計,目前操作流程為以抽水井內之抽水泵抽取荷苞嶼大排排水,經由進流管(分為直接進流及噴水跌落進流兩種進流方式)至沉澱池後,再流經深度約0.6~1.2m之FWS濕地共三池,最後流經放流生態區池,重力排放回荷苞嶼大排。目前利用本溼地之放流水進行垃圾車洗車水使用。

設計理念
以河川水質改善為目標,故在景觀美化方面應以簡單清新並能營造親和力為主要目標,設計上應以柔合化且避免有太過僵硬之處理設備,並配合適當植生之選用,使附近居民願意接近而不排斥,如生態島、木棧道、植草磚步道、生態解說牌及告示牌等,木棧道與植草磚步道構築成人行步道,木棧道將跨越濕地內各處理單元,植草磚步道則供參觀者沿濕地邊行走及觀賞,同時配合選用嘉義縣縣樹及縣花(台灣欒樹、玉蘭花)及多種景觀植物配合人工濕地之挺水性、浮水性及沉水性植物交叉種植,使其具觀賞及經濟價值,並可達到休閒、教育及生態保育之功能。

◎ 生態效益
濕地種植各種型式之水生植物,包括挺水性植物(香蒲、台灣水龍、過長沙、雲林莞草及輪傘草等)、沉水性植物(如水蘊草、金魚草等)及浮水性植物(如白花水龍、睡蓮等),另有多種景觀植物,如嘉義縣縣樹及縣花(台灣欒樹、玉蘭花)及台灣樹蘭、杜虹花、大葉黃揚、單子蒲桃、銀葉樹等。溼地池中有大排中多種魚類,如鯽魚、鯉魚(鮘仔)、苦槽仔、琵琶鼠魚等。

◎ 水質改善效益
101年平均進流處理流量為4,324CMD,計算溼地之停留時間為2.67 day,BOD平均去除率32.3%、NH3-N平均去除率59.6%。

荷苞嶼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嘉義縣生態園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